◎健康風險是因為暴露到環境物質而導致傷害、疾病或死亡的可能性。
◎健康風險評估是用來估計人們暴露於危害物質時,所可能承受的不良健康效應的科學工具。
◎健康風險評估的四個步驟:
一、危害辨識(Hazard Identification):
危害辨識是風險評估的第一個步驟,美國國家科學院將之定義為『決定某一物質是否會增加某種健康狀態(如癌症、先天缺陷等)之發生率的過程』。危害的種類可以是物理性、化學性,或生物性,並且當人體累積足夠的暴露時,會造成傷害、疾病或死亡。
二、劑量反應評估(Dose-Response Assessment)美國國家科學院將劑量反應毒理學有一個重要信條:「劑量決定毒性」(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),例如臨床用藥劑量的高低可以決定該藥物為合適的治療,或是可能致命的毒藥。美國國家科學院將劑量反應關係定義為『一種物質的劑量,與暴露人群中某種不良健康效應發生率之間關係的描述,並且以人類暴露到此物質的函數,來估計此效應的發生率之過程』。
三、暴露評估(Exposure Assessment)
無論化學物質的毒性或危害程度如何,如果沒有暴露就沒有風險。暴露評估的定義為『測量或估計人體暴露到目前存在於環境中物質的程度、頻率和持續期間,或估計新化學物進入環境中所可能引起的假設性暴露之過程』。
四、風險特性描述(Risk Characterization)
風險評估的最後步驟為風險特性描述,定義為『在暴露評估中所描述的各種人體暴露狀況之下,估計健康效應的發生率之過程。藉著結合暴露評估及劑量反應評估來進行,先前步驟之不確定性的綜合效應,在此步驟中需加以說明』。風險特性描述,不僅是風險評估的最後步驟,也視為後續進行風險管理的第一步驟。
◎定性的風險特性描述:是以半定量的名稱,如「可忽略的」、「極微的」、「中等的」或「嚴重的」,敘述風險的程度。
◎定量的風險特性描述:以數字表達量化風險的大小。
◎國際癌症研究署(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)人類致癌因子分類:
1級:確定為致癌因子 流行病學證據充分。
因子:石綿、芥子氣、γ射線、菸草(吸或嚼)、檳榔、甲醛、柴油引擎廢氣。
2A級 :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 流行病學證據有限或不足,但動物實驗證據充分。
因子:太陽燈、紫外線輻射、高溫油炸釋出物質。
2B級:可能為致癌因子 流行病學證據有限,且動物實驗證據有限或不足。
因子: 咖啡、苯乙烯、汽油引擎廢氣、電焊煙霧、極低頻電磁場(對兒童白血病)。
3級: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 流行病學證據不足,且動物實驗證據亦不足或無法歸入其他類別。
因子:甲苯、氨比西林(盤尼西林之一種)、次氯酸鹽。
4級:極有可能為非致癌因子 人類及動物均欠缺致癌性或流行病學證據不足,且動物致癌性欠缺。
因子:己內醯胺(合成尼龍塑料的中間原料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