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熱危害:工作或活動時所產生大量新陳代謝熱,若因外界溫濕條件而使人體之新陳代謝熱不易散發時,人體會以皮下微血管會擴張、心跳會加速、使流經體表之血液量增加,及增加出汗量等方式促使體熱透過輻射熱交換、傳導對流熱交換、蒸發對流熱交換加速排出,但產生之代謝熱無法維持熱平衡,而造成之熱蓄積如超出人體所能承受之程度時,則會導致熱危害。熱危害一般主要之急性之生理影響可分為四種:
(一)中暑:當人體調節體溫機能喪失,且體溫持續上升至能承受之臨界溫度時即發生中暑,中暑之主要症狀為皮膚乾且熱、發紅、有雜色或呈淺藍色斑點;體溫上升達41℃以上,並有持續上升之趨勢;精神混淆、無理性行為、意識不清、痙攣、乏汗、若體溫上升太高將導致死亡。中暑之急救方法為儘快有效降低體溫。一般由於工作負荷引發新陳代謝熱增加,再加上環境熱,致使體溫持續上升,常導致熱中暑。發現有人中暑時,應先將患者置於陰涼處,移除其外衣,溫潤其皮膚,增加空氣流動速度,以促進蒸發使身體冷卻,並隨時更換溫潤身體用水,直至醫療診治降低體溫為止,非經醫師許可不得送回家或免除醫療照護。
(二)熱衰竭:因熱環境影響,導致脫水及血液大量流經四肢及身體表面,致流經腦部之血液量減少而使腦部氧供應量不足引起之虛脫現象,其症狀為脈搏加快、血壓降低、疲倦、頭痛、噁心、虛脫無力、眩暈、皮膚濕而冷、臉色蒼白、嚴重時可導致失去知覺,體溫正常或略微升高,如由坐姿改採立姿時,往往會昏倒。
處理方法可將患者移離熱環境至通風良好之處,使患者平躺並抬高腳部,補充飲料、食鹽水及保暖。
(三)熱痙攣:通常是一種隨意肌痙攣,這種現象係由於血液中氯化鈉濃度降低至危險值以下,其原因為出汗過多所致,例如在熱環境從事重體力作業因出汗量過多致電解質流失過多、喝水僅能補充水分,而不能補充電解質,故於熱環境中從事重工作預防熱痙攣方法應增加電解質之攝取。
(四)失水:熱危害初期時,由於出汗量過多會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,即血液容積減少,促進熱衰竭之發生。失水使體內新陳代謝熱、新陳代謝產物與體熱無法有效排,造成器官功能失常、失水症狀為肌肉無效率、分泌減少、胃口消失、吞嚥困難、組織內積蓄代謝物、神經過敏,進而引發尿毒症,嚴重時會死亡。預防方法為給予適量食鹽水,但勿供給冰水以免干擾人體體溫調解功能。
二、熱危害指數(heat stress index,HSI)係由人體與環境間熱平衡方程式求得需要蒸發散熱量(Ereq)及該環境下之最大蒸發散熱量(Emax)。
一般熱危害指數可以下列公式求得:
HSI=( Ereq ÷Emax)×100
三、熱危害因子之工程改善對策:
◎控制因子1.勞工工作代謝熱(M):
可採取的對策:
(l)盡量減少製程中勞力的需求,重工作利用機具來作業。
(2)部分工作或全部工作機械化或自動化。
◎控制因子2.輻射熱傳遞(R)
可採取的對策:
(l)設置熱屏障,避免勞工在熱源直接輻射範圍內。
(2)熱爐或高溫爐壁的絕熱、保溫。
(3)熱源覆以金屬反射簾幕如鋁箔。
(4)穿著反射圍裙,尤其面對熱源時更需。
(5)遮蓋或覆蓋身體裸露在外的部分。
◎控制因子3.對流熱傳遞(C)
可採取的對策:
(l)降低作業環境空氣溫度。
(2)降低流經皮膚熱空氣的流速。
◎控制因子4.藉由汗水蒸發的最大排汗量(Emax)
可採取的對策:
(l)增加空氣流動溫度。
(2)減少作業環境內之風速。
(3)減少衣著量。
四、熱危害預防對策:
(一)一般行政管理方法
1.減少工作負荷量。
2.勞工作息時間分配。
3.職業體格檢查選配適任勞工。
4.勞工之熱適應。
5.熱危害作業之教育訓練。
6.提供冷飲及食鹽。
7.其他(提供熱防護衣具)
(二)改善輻射熱環境方法
1.降低輻射熱源溫度。
2.設置輻射熱反射屏障或簾幕。
3.提供輻射熱個人防護衣具。
(三)改善對流熱環境方法
1.整體換氣裝置
(1)控制溫度
(2)控制濕度
2.控制作業環境空氣流動
(1)大於35℃時,減少空氣流動。
(2)小於35℃時,增加空氣流動。
3.衣服穿著情形
(1)高輻射熱時,減少皮膚裸露部份。
(2)低輻射熱時,脫去去部份衣物。
(四)設置具有空氣調節空氣室的休息室。
留言列表